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less than 1 minute read

Published:

教育公平演进历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教育公平的推进

扫盲运动

image-20211202212503929

△解放初期,妇女背着孩子参加扫盲识字班

音频部分

部分视频

文字部分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和识字组,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您现在听到的这首《夫妻识字》就来源于著名作曲家马可在延安时期创作的秧歌剧。 △当年的扫除文盲奖状   歌曲《夫妻识字》:识字牌牌儿好比明灯一盏,牌牌儿上的字儿我记心间。什么字你记心间?这两个字儿叫“生产”,你把那生产讲一讲,边区的人民怎么生产……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   “速成识字法”教学:把绳子套在脖子上——“le”,就是它——“le”;吃饭的——“chi”…… △当年的扫盲宣传画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2年《新闻简报》:使文盲在150小时里,会认1500到2000个字。“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

《新华字典》: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识字的“无声”老师

《教育强国》 第一集 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公平的推进

1. 恢复高考

image-20211202215405867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1版刊登的社论, 宣告当年恢复高考

image-20211202213746893

△1977年北京高考第一天

恢复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 北京大学校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的故事

1973年,在河南省延津县一个在贫困程度上与凤阳县不相上下的村子里,一个迫切想要改变命运的高个子男孩儿,年仅15岁的他虚报年龄,并在国家征兵时被选上,他叫刘震云。那时的他,第一次离开延津县,第一次见到火车。那趟火车,把他和他的战友拉到了甘肃的一个大戈壁滩上。他的班长问他,想家吗。他果断地说:部队有白馍吃,想什么家。那时的他以及和他一样的农村青年,没有什么出路,在没吃过细粮甚至肚子还填不饱时,当兵是条摆脱饥饿和贫穷的最优路径。当了兵不仅可以吃饱饭,还容易找对象。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刘震云开始跟着一个比他年长的战友学习写诗。当得知可以高考的消息时,1978年5月,刘震云跟指导员辞别后回到河南延津老家,一边当民办教师一边复习。他很清楚地感受到,那盏在每个夜风中摇曳着的煤油灯,点燃着他心里模糊的念想——要到延津以外的地方去。他想抓住这个机会,这或许是打开他人生另外一个窗口的通道。两个月后的高考,成绩煞是骄人——河南省文科状元,他拿着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赎了他的自由之身。

  • 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故事

1978年夏,在西北部的渭河平原上,还有个叫作张艺谋的考生。从西安市第三十中学毕业后,1968年,18岁的张艺谋在乾县农村插队,做了3年农民。1971年,在咸阳市棉纺八厂当起了工人,本来是准备在这个厂子里奉献余生的,但1978年的那场高考,改写了张艺谋的人生轨迹。当了7年搬运工人后机会来了,北京电影学院来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那时的他,从自己拍摄的大堆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60份,趁着出差的机会,带着几个煮鸡蛋,就奔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经过一番波折,张艺谋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破格录取。“没高考,没现在。”在回忆自己的高考经历时,他这样肯定地回答。他很坦诚:当初想要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得到免费的教育和分配。“只要是大学生出身,地位就不一样。”1982年大学毕业,张艺谋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他如是说:“这时候,我的人生才再次开始。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2. “三个面向”

image-20211202215743650

image-20211202215704898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

回忆录

在北京景山学校教学楼一楼大厅中央邓小平铜像前,景山学校的老校长、书记、今年已74岁高龄的贺鸿琛老师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三个面向”题词诞生的经过。 小平同志自1977年恢复工作以来,多次就中小学教育发表讲话,提出中央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要从小学抓起,一直抓到中学、大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由中宣部创办的一所旨在进行教改的实验校,我们的中小学整体改革应该按照什么方针来进行,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写了一封信。”贺鸿琛回忆说,这封以景山学校全校师生名义写给小平同志的信于1983年9月7日发出,信中就学校进行教改的成绩做了汇报,着重谈到学校在新时期面临教育指导方针的困惑,恳请小平同志为学校指明前进的方向。 “真没想到,9月10日上班不久,我就意外地收到了从‘邓办’送来的信封。打开一看,我竟激动得像个毛头小伙子似地叫出声来:‘小平同志给我们景山学校题词啦!’” “当天,学校马上召集全校老师及有关负责人到会议室。我激动地双手高高举起小平同志的题词,面对大家,用我那略带山西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1983年国庆节书赠景山学校。” 当时,整个会场先是安静极了,紧接着,热烈的掌声就雷鸣般爆发出来,群情沸腾,经久不息,许多人激动地高声说:“再念一遍。” 落款“国庆节”意味深长 “后来我们才知道,小平同志是当年9月9日展纸润笔的,为什么在署名之后的日期落款处却特意写的是国庆节呢?” 贺鸿琛说,小平同志在题词上郑重书写“国庆节”而不是“国庆节前夕”,恰恰表明他对“三个面向”题词超乎寻常的重视程度。“这不是对一个学校提出的一般要求,而是着力通过‘国庆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告白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分析和讲解

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公平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四次开展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全国累计扫除文盲1亿多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扫盲奖。

广泛开展扫盲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赋予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实施教育补偿公平最基本的工作。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恢复以考试为选拔机制、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十多年积累起来的青年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航向。这一代青年跟国家一起共命运同呼吸,不断推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中间,后来成长起大批科技人才、领导干部和各行各业的骨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全国统一高考沿用至今,总体上被认为是选拔人才最为公平的手段,对教育公平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

邓小平同志确立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指针是对全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提出的卓有远见的战略部署,是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总览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在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建立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教育普及的速度之快和程度之高、教育惠及的对象之众及范围之广堪称世界奇迹,谱写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历史华章,创造了推进教育公平的中国模式,为推动世界教育公平进程、减少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中国样板”,贡献了“中国智慧”。